您当前位置:首页>徐悲鸿艺术教育>

“鸿少年”北京研学夏令营第五天:徐悲鸿纪念馆+静庐·廖静文故居




   
   艺术之旅第五天      
徐悲鸿纪念馆+静庐·廖静文故居

 

第一站:徐悲鸿纪念馆

【往来千载,吞吐大荒】







✦✦✦

  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纪念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美术家个人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悲鸿故居”匾额。郭沫若题写“徐悲鸿纪念馆”馆名。纪念馆收藏了由廖静文捐赠的徐悲鸿遗作一千二百余幅及其收藏(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名家作品)一千一百余幅、珍贵资料万余件。同时,她还将位于东城区东受禄街16号的故居捐献给了国家。以故居为基础的“徐悲鸿纪念馆”建成后,廖静文受命担任终身馆长。
 
被誉为北京的宝藏美术馆,对于美术学习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起开启「大美之旅」吧!

 


 




 

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先生,对从其母亲廖静文家乡湖南远道而来的“鸿少年”们深表关切,特别委托徐悲鸿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刘名老师转达他对孩子们亲切的问候和美好寄望。徐悲鸿纪念馆社教部也特意安排了资深的讲解团队给孩子们进行深度导览。
 
此行观摩徐悲鸿先生珍贵的大量原作,保留了先生作画的笔触和质感、气息和韵律,与平时大家只能在纸上看到的印刷品有着云泥之别。孩子们通过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对先生的艺术高度和家国情怀有了新的认识。艺术是神圣的,要像徐悲鸿先生一样持续不懈付出一辈子的努力,要拥有坚定的意志力,才有可能去攀登艺术这座高峰。

 







徐悲鸿先生认为,美术虽为小技,但是可以立大德、造大奇,为人类申诉。这是他对美术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听完讲解之后,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临摹徐悲鸿先生的经典作品,向先生学习和致敬。

 







 ▲ 部分孩子的作品展示

 

第二站:静庐·廖静文故居

【大爱大美】


 

 
静庐——廖静文故居,是廖静文先生生前居住的私宅,雅致而富有人文气息,自廖静文先生2015年去世后,亲友们常常自发来这里对先生进行纪念和缅怀,日常不对外开放。
 
孩子们将在这里举办结营仪式。



 
 



✦✦✦

  静庐  

 


廖静文先生,致力弘扬徐悲鸿先生的艺术精神和教育理念,一生竭尽全力保护国家珍贵艺术作品,为社会普及和宣传文化艺术忘我奔走。她设立徐悲鸿中学、与家人联合创办徐悲鸿艺术学院、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创办徐悲鸿画室、终生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和民族培养艺术人才。她一生热心公益,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创立廖静文公益基金、发起的纯公益“徐悲鸿杯国际青少年儿童美术比赛”十数年来鼓励了不计其数热爱画画的孩子们,无私资助家乡热爱美术的众多学子。在《福布斯》2010年发布的中国艺术家公益慈善榜,廖静文先生位列首位,至今无人超越。

 

 ▲ 孩子们在徐悲鸿、廖静文伉俪画像前献上鲜花

 

 
 

一起开启「大爱之旅」吧!

 


榜样与环境对青少年影响重大,在孩子成长的路上,需要“引路人”。
 
大美与大爱总是相依而生、相辅而行的,廖静文先生的人生轨迹,诠释和践行了这一深邃的哲理。叶老师给孩子们分享廖静文先生和徐悲鸿先生的往事,讲述廖静文先生如何把“小爱”转化成“民族文化的大爱”,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廖静文先生的爱国事迹和精神力量的感召下,寄望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未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夯实基础、积攒力量,对自己负责,成为国之栋梁。







结营仪式后,孩子们的北京夏令营正式结束,准备踏上返程的列车。夏令营研学课程丰富多彩,但离家在外,没有了家长事无巨细的呵护,包括来程时不可预见因素造成的波折,也给孩子们的独立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可我们深知这是孩子迈出舒适圈挑战自我的必经之路。事实也告诉我们,孩子们没有胆怯,在结营后都有了质的蜕变。孩子每一次充满勇气的突破,每一步脚踏实地的学习,都成为打开他们眼界和思维的基石,让他们更自信、更从容。
 
“前路漫漫,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我们都很累,但依然很开心…太阳、云朵和雨水是老师,我们会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感谢带队老师:
曾柳
汪思利
杨海燕
刘桂云
 
下一个营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