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徐悲鸿艺术委员会>

光的咏叹——纪念廖静文先生逝世十周年
2005年,廖静文先生在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大师与大家画展》上发言



六月的静庐,阳光穿过参天的大树,明晃晃地洒在院里,院子显得格外生机盎然。2015年6月16日,廖静文先生与世长辞,自此,草木荣枯十度,霜雪飘零十回,静庐也成为亲朋戚友缅怀其与徐悲鸿先生重要的场所。人们对这对伉俪的千般思念、千般宠爱,都流淌在熠熠闪光的时光里。廖先生,人们没有忘记您!
 
虽然,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但廖先生守护弘扬悲鸿艺术与为国育才的遗志,我们依然努力坚守着。“徐悲鸿杯国际青少年儿童美术比赛”“徐悲鸿艺术节”“徐悲鸿美育教室”“廖静文公益基金”“廖静文奖学金”“廖静文故居”修复等等公益文化项目,每年都在有序进行着。
 
此时,徐悲鸿纪念馆里,人们依旧安静而有序地瞻仰着悲鸿先生那些神思隽永的画作,在无声的注视中默默致意。在这艺术灵魂栖居之地,却少有人知晓,这满堂珍宝得以完好归公、流芳后世,皆因一人——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先生那大爱无我之抉择。廖先生辞世十载,纪念馆内观者如织,而那位步履蹒跚却执着守护的身影,终是在十年前的今日隐入了历史的幕帷之后。
 
十年前她悄然离去,给世人留下一个令人动容的守护故事。1953年9月26日,当悲鸿先生患脑溢血英年猝逝,廖先生尚在盛年,却毅然担起了守护他毕生心血的重任——她默默将悲鸿先生呕心沥血创作的1200余件作品,连同其毕生节衣缩食购藏的包括《八十七神仙卷》在内的唐、宋、元、明、清以及近代名家珍品书画1200余幅,以及珍贵的图书、碑帖等一万余件无价艺术瑰宝,连同住所院落一并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这一举动,使她成了悲鸿艺术遗产最坚定而无私的守护人。她深知,唯有将艺术珍品托付给国家,让它们安然居于纪念馆的殿堂之中,才得以穿越时代风雨,长久惠泽后世,永续其生命。她亦为此竭尽余生,六十年如一日,从盛年到晚年,如园丁守护园圃般耕耘着纪念馆的寸土寸纸。即便年事渐高,哪怕步履蹒跚,她依然风雨无阻地准时出现在纪念馆里。人们常常亲见她晚年时坐在办公桌前,轻抚着印有悲鸿先生画作的书籍,那专注的神情,那微颤的手指,分明是隔着岁月在无声地诉说。
 
廖先生守护的,岂止是纸上的墨痕?更是心中那份对悲鸿先生沉甸甸的爱恋和民族的大爱。在悲鸿先生溘然长逝之后,廖先生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倾力支持纪念馆的筹建,又著书《徐悲鸿一生》,弘扬徐悲鸿艺术精神。自1957年, 被文化部任命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她将全部心力投入其中,把纪念馆当作精神的家园,更视作对丈夫深情的延续与寄托。她的生活极尽简朴,组织上为照顾这位“国宝守护者”而配予专车,她却常将车用于纪念馆的公事。有人曾不解地问她为何不为自己留下几幅画作,她只是平静地答道:“这些画作,属于人民。”——她将自己连同悲鸿先生的艺术遗产,毫无保留地交还给了滋养它们的土地。
 
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廖先生以生命为烛火,映照出守护之光的深沉涵义:守护不只是固守,更是以生命赋予对象以永恒。她将悲鸿先生的艺术生命托付于国家,以无私的捐赠使其不朽;她亦将自己化作悲鸿纪念馆的一砖一瓦,以精魂浇灌其根基。这守护非为占有,而是以奉献滋养永恒。纪念馆内灯光柔和,映照着悲鸿先生笔下那奋力搏击风雨的《逆风》群雀——它们双翅鼓动,向着风和光来的方向,倔强前行。
 
廖先生既已远去,但她的守护却深深扎根于纪念馆的每一处角落。那不仅是悲鸿先生艺术的殿堂,亦是廖先生以生命铸就的丰碑。她守护着悲鸿先生的艺术,守护着民族文化的根脉,更守护着一种超越私我、直面命运时依然坚韧的灵魂姿态。
 
十年转瞬,廖静文先生虽已远行,其身影却已融入了这方天地,与悲鸿先生的艺术一起长存于民族记忆的深处——最深的纪念,便是继续守护她所守护的。



徐悲鸿艺术委员会
廖静文公益基金
2025年6月16日




编者按:2025年6月9日,廖静文故居——静庐,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冯法祀油画《廖静文先生像》捐赠仪式。冯法祀之子冯世光,廖静文子女徐芳芳、廖鸿华,徐悲鸿学生杨先让、周国瑾,以及学生家属与友人代表李光夏、蓝桦、王明雪、李健、于晓红、马路、杨阳、杨庆林、刘名、陈龙等,齐聚一堂,纪念廖静文先生逝世十周年。以下为现场花絮照片。


廖鸿华代表家属感谢冯世光先生的慷慨捐赠,并讲述母亲廖静文人生往事

冯世光先生在讲述其父亲冯法祀创作《廖静文先生像》和捐赠的细节

徐芳芳女士在讲述父母徐悲鸿廖静文不为人知的生活轶事

杨先让先生分享中华女性杰出代表以及廖静文先生的家国情怀

李光夏先生分享父辈与徐悲鸿廖静文的往事

蓝桦先生分享其对未来出版《廖静文一生》专著的建议

李健女士分享在廖静文先生身边工作时的往事

刘名女士分享在廖静文先生身边工作时的往事

合影

合影

合影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