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集电视纪录片《徐悲鸿》内容简介
徐悲鸿一生,浸染儒家思想,博采西方精华,是百折不挠攀登艺术高峰的一生,也是与祖国母亲共患难、同命运的一生。
在徐悲鸿诞生110周年前夕,电视纪录片《徐悲鸿》分组拍摄的寻访遍及徐悲鸿生前的足迹,从江苏、北京、上海到重庆、广东、广西、内蒙、台湾,从法国、德国、意大利到新加坡、印度、日本、俄罗斯,以“大海捞针”般的勇气投入创作。
该片发掘徐悲鸿身上众多的“第一”;第一个中国学生考入巴黎高等美院;第一个画出中国主题油画;第一个在欧洲及俄罗斯举办中国画展引起轰动;第一个中国人在印度为泰戈尔和甘地画像;第一个将南洋筹赈画展所得巨款捐献祖国;第一个把齐白石介绍到北京以外的地方;第一个提携了傅抱石这位日后的画坛大师……
该片还原历史真相,以崭新的视角、深入的发掘、纪实的手法,汇聚徐悲鸿人生之旅的精采篇章,达到“人所共知的人物、鲜为人知的细节”的纪录效果,将徐悲鸿崇高的人格魅力、辉煌的艺术魅力溶为一体,使今人重新认识其大师风范和精神遗产,打造一部理念创新而又真切感人、面向海内外的电视精品。
摄制组采访150多位历史当事人、知情者与研究者,其中有83岁的徐悲鸿夫人廖静文、92岁的徐悲鸿学生冯法祀、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勒尚谊、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健民、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中国画研究院原院长刘勃舒、101岁的徐悲鸿弟媳任佑春等社会各界人士,旅美著名画家陈逸飞生前也接受了专访。这些访问留下无比珍贵的口述史料。
电视纪录片《徐悲鸿》分8集,反映徐悲鸿由一个乡村之子成长为一代宗师的人生轨迹,多侧面、多角度地揭示徐悲鸿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和卓越成就,表现徐悲鸿“学习借鉴、洋为中用”的胸襟胆识和“继承传统、古为今用”的清醒意识,以及热心育人的高尚师德,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赤子之心,同时还表现了徐悲鸿在台湾的深远影响,海峡两岸推崇一代大师的共识。
该片为第一部深入、全面、细致推介徐悲鸿生平和成就、宣传中国文化精粹、凝聚伟大民族精神的大型电视之作。
它是一部视野开阔的历史长卷。
它是一曲人生理想的壮丽颂歌。
第一集:悲鸿生命
从徐悲鸿的历史定位进入,追溯徐悲鸿对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与徐悲鸿早年的奋斗轨迹。
家境贫寒的徐悲鸿从少年到青年,在故乡太湖之滨随父亲读私塾,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染与民间书画的熏陶,后闯荡上海,东渡日本,并在北京大学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在徐悲鸿早期的人生旅途上,荟萃着历史巨人与一代大师。融汇中西的康有为、兼收并蓄的蔡元培、教育救国的傅增汀,把徐悲鸿从“绘画中国”引入“现实中国”。.
几经周折,徐悲鸿实现远赴法国留学的愿望。时隔八十多年,法国专家到北京修复徐悲鸿名画,昔日在他们国度临摹大师画作的无名青年,已跻身于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列。
第二集:海外云游
本集寻访徐悲鸿就读的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寻找该校第一个中国学生徐悲鸿的留学档案,反映徐悲鸿在法国乃至欧洲,度过八年留学生涯。
徐悲鸿承接欧洲文艺复兴的绘画传统,接触西方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这使他迎着八面来风,登上了一个视野开阔的艺术高地。他是天才加勤奋的典范,他废寝忘食,倾注心血的大量素描,与西方一流大师相比毫不逊。
徐悲鸿以达仰、弗拉孟等法国艺术大师为师,对艺术的执着几近痴迷,怀抱着振兴中国艺术和民族精神的使命感。
第三集:烽火岁月
本集表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徐悲鸿强烈的爱国情怀,永远是世人楷模。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的沦陷,他给自己居所起名“危巢”,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徐悲鸿选择积极抗日的广西,为李宗仁、白崇禧等抗日名将作画,主持美术培训班。
抗战进入最艰苦的年头,徐悲鸿赴南洋举办筹赈画展,将所得巨款捐献给国内难民同胞。他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作访问学者,宣传中国抗战,创作名作《愚公移山》,热切期望中华民族觉醒,奋起自救。
第四集:融汇中西
本集表现徐悲鸿“学习借鉴、洋为中用”的胸襟胆识和“继承传统、古为今用”的清醒意识。
徐悲鸿早年曾为梅兰芳画像,西洋写真与国画勾勒相结合。上世纪三十 年代,徐悲鸿以房产作抵押,征集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画作,成功地在欧洲举办中国画展。他主张“继承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自己独特风格。”
徐悲鸿第一个把齐白石介绍到北京以外的地方,两位大师的君子之交感人肺腑。徐悲鸿热情鼓励常书鸿坚持研究敦煌艺术,对老友的关怀非常细微。陈逸飞生前在百忙之中接受了采访,把徐悲鸿视为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的楷模。
第五集:厚德载物
本集表现徐悲鸿兼收并蓄、大胆创新,无愧为最先把西方美术教育引入中国的先驱。
徐悲鸿当年从海外带回的六尊石膏模具,至今还在教学中使用。徐悲鸿回国后加盟上海南国艺术学院,实践教育理想。他应聘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后出任国立北平艺专的校长,既是一位著名画家,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徐悲鸿在教学中博采众长,形成完事的现代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优秀美术人才。即使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十岁小学生,徐悲鸿毫不吝啬地加以指点。一生热爱奔马的徐悲鸿,曾大声地呼唤伯乐,也甘做一个伯乐。
第六集:魂归两岸
本集表现徐悲鸿被海峡两岸画坛尊为始祖,台湾民众称之为“现代美术之父”。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如今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实际与徐悲鸿执掌的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以及徐悲鸿担任首任院长的中央美院前身国立北平艺专,同出一门。
徐悲鸿同事黄君壁与学生孙多慈等任教于台湾师大,使徐悲鸿美术教育体系在台湾得以传承。徐悲鸿在台湾有“画圣”之称,李奇茂第一批台湾名家受其影响至深。
徐悲鸿前妻蒋碧微思念儿女却不能见面,是无数家庭悲剧之一。在两岸未开放时,徐悲鸿专著在台湾顺利出版,徐悲鸿画展轰动一时,吸引万千台湾观众,创造了台湾历史博物馆的“个展之最”,生动说明海峡两岸文化同源,一脉相承。
第七集:大师秉性
本集表现徐悲鸿的人格魅力,尤其是他坚持真理的铮铮傲骨,平等亲和的人文理念。
徐悲鸿率真坦诚,终其一生,他的身边周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他们或是国民党的宣传部长,或是共产党的重庆代表,只要性情相合,都能成为朋友。在艺术上也是如此。
在许多无名之辈的人生十字路口,徐悲鸿给了关键性的扶助。而他自己,把这种扶助看得很平常。东受禄寺街的街坊邻居还记得,徐悲鸿没有名人的架子,是个真性情的人。
在北平被围时,徐悲鸿带头向傅作义将军建言和平解决。在新政协会议上,徐悲鸿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做国歌。他不辞辛劳筹建中央美院,为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竭尽全力。
第八集:情系中华
本集表现徐悲鸿在时代变革中的追求,他的精神与理想穿越时空隧道,在今天仍充满魅力。
徐悲鸿满腔热情拥抱新时代,他为骑兵英雄画肖像,他深入水利工地,准备创作《当代新愚公》。
徐悲鸿收藏是艺术家的收藏,他保存的唐代名画《八十七神仙卷》,是不惜血本收藏的国宝,有功于中华民族。徐悲鸿很早就有办博物馆的愿望,可惜壮志不酬。
徐悲鸿创造过巨大的精神财富,自己生活却十分简朴。徐悲鸿夫人廖静文遵从徐悲鸿的生前遗愿,把一大批价值连城的藏画与作品无偿捐献国家。文革动乱中,周恩来亲自过问,徐悲鸿纪念馆珍品藏入故宫博物馆,才抢救了这些国宝。
徐悲鸿的人生短暂而光辉,他站在艺术之巅,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华人自豪与荣耀。他的整 个生命似乎是一次遥远的旅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探索者的伟大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