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最新动态艺术交流>

“纪念徐悲鸿先生留法百年”首场展览即将启幕


   1919/5
一百年前,徐悲鸿在蔡元培、傅增湘的帮助下,经过50多天的海上漂泊,于1919年五月初抵达欧洲,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艺术留学之旅。



徐悲鸿留法期间与同学的照片


徐悲鸿深知,留学机会得之不易。他告诫自己不能愧对国家艰难时期的供给,他心怀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就是为了改良中华民族的美术事业,发奋学习,下苦功夫。他如饥似渴地跑画室、图书馆、博物馆、书店和画廊。这就是徐悲鸿在国外的负担和责任,他从不敢偷懒,懈怠。

徐悲鸿留法期间创作的“罗马故事画稿”


最后,徐悲鸿通过了史论等各科考核,成为当时唯一一位被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录取的中国学生。

徐悲鸿留法期间创作的素描“男人体”




   1927年


1927年,徐悲鸿辗转回国,结束了八年留学欧洲的生活,开始用自己的所看所学,反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
 
他曾屡次主持国立高等美术院校,现代中国美术家大多受过他的熏陶。他注重基本训练,主张师法造化、反对形式主义,尊崇文化遗产的教育。他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入中国绘画,从而为传统艺术的革新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被国际美术界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1928年归国后的徐悲鸿与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在上海创办“南国艺术学院”时的合影。
 






   2019/8

2019年,恰逢徐悲鸿先生留学法国百年之际,为纪念徐悲鸿先生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传承和发扬“悲鸿精神”,由徐悲鸿艺术委员会主办的 “纪念徐悲鸿先生留法百年”系列活动首场展览---《知一万毕——毕宝祥写生精品展》将在盛夏的金陵和大家见面。





 本次展览共展出近30幅毕宝祥老师的写生精品,之所以选择“写生”作为展览的主题,也是为了对徐悲鸿先生所提倡的“写实主义”精神的践行与致敬。



毕宝祥,《太行山写生丙申春》





展览序言

   文/范文道
作为 “纪念徐悲鸿先生留法百年”的首场纪念活动《知一万毕——毕宝祥写生精品展》在盛夏的金陵和大家见面了,本次展览共展出近30幅毕宝祥老师的写生精品,之所以选择“写生”作为展览的主题,也是为了对徐悲鸿先生所提倡的“写实主义”精神的践行和致敬。我们仔细品味这些写生精品的同时,它们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毕老师。
和我的父亲范保文先生一样,毕老师也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并担任中国画专业的教师,直至成为著名的教授画家。他受到了正统和完整的徐悲鸿美术教育体系的培养和影响,每年都要外出写生,而对“写生”的重视恰恰是该体系重要的美术教育架构之一。
初识毕老师山水画作品的人,往往都会自然而然地将他归纳到传统中国画表现的艺术家的一类中去,因为无论是从画面表现,还是构图营造无不透露出画家本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刻领悟,以及对高古意境的追求。但是如果仔细将画家的作品进行线性的比较归纳,你会发现在古意幽禅的外表下,画家本人一直在做着“道在日新”的追求和自我突破的尝试,正因为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当细品画家作品的时候往往会越品越有韵味,越看越有感动。而这些韵味和感动来自于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热爱,这恰恰就是那些天天临着明清古画的复古画家无法追寻的境界。而“道在日新”,“新”从何来,“写生”是重要的源头之一。
本次展出的写生系列应该是毕老师多次带学生写生采风中的一次太行之旅,因为便于写生画在册页上的原因,本次作品的尺幅不大,但恰恰是方寸之间将一个鲜活的“太行山”展现在我们面前。
“写生”写的是什么“生”?“生”一为“生气”,一为“生命”,皆和气息有关。试想作为艺术再创作的重要原材料,如果是死鱼,怎样能烹饪出一碗绝美的鱼汤呢!?在这批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巍峨雄山,闻到袅袅炊烟,嗅到幽幽的草香和听到涓涓的溪流声。甚至我们在一张“写生”作品中看到正在“写生”的学生们的身影,如果以一个电影的长镜头来表现,我们一定可以看到一位身处学生们身后土坡上带着草帽的毕老师,略带微笑地将他的学生一一收入画中,并成为今后师生相聚的包袱笑谈。这些极具生活气息的写生作品不仅使我们感动,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专注生活,充满热情和真实的毕老师。
“知一万毕”一词出自《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词意指“理解实物本质,万事尽通。”天地万物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就如“写生”来讲,如果我们自己首先没有被眼前的景物所感动,怎能在创作中去感动?怎能指望自己的作品能感动他人呢?
“知一万毕”画画如此,生活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