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徐悲鸿艺术委员会>

廖静文诞辰百年:《我的回忆:徐悲鸿传》读书分享会在浏阳举行

欧阳稳江 

 
 

 

 

她的一生,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她的生活,处处都烙上了徐悲鸿的印迹——她,便是从浏阳走出去的大家闺秀,曾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的廖静文。作为徐悲鸿的爱人,廖静文并没有将自己束缚于“小爱”之中,而是将“小爱”转化成“民族文化的大爱”,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弘扬徐悲鸿的艺术精神。
 

 

 

 

 

 


 

“徐悲鸿的艺术人生背后有廖静文。而廖静文,不仅是文艺界的骄傲,更是浏阳的骄傲!”2023年,是廖静文先生诞辰100周年。日前,由浏阳市文联主办,市档案和地方史志学会、欧阳予倩文化研究会等单位承办的“廖静文诞辰百年”《我的回忆:徐悲鸿传》读书分享会在卡乐书城举行。活动现场,来自相关单位、徐悲鸿艺术委员会及廖静文家乡的代表、社会各界人士分享了廖静文的相关故事,徐悲鸿艺术委员会代表向浏阳市档案馆、市图书馆赠送了《静观——纪念廖静文诞辰一百周年》一书。

 

 

 

在故乡的河流里,我愿意做一条三文鱼

 

 

在自然界有一种鱼为三文鱼,它们在河里出生后,便会顺流游到更广阔的海洋中去。在海洋生活一至三年后,它们会逆流而上,经过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回到出生的故乡产卵,只为能让后代繁衍生息。

1923年4月,廖静文出生于浏阳市社港镇,六岁时举家迁往长沙,先后在长沙市十一小学、周南女中读书,193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45年与徐悲鸿结婚。徐悲鸿逝世后,廖静文将徐悲鸿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及其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书画1000余幅,图书、图片、碑拓、美术资料等万余件,全部捐赠给国家,并捐出北京的一套寓所用来建立徐悲鸿纪念馆。

“而我,就像那条三文鱼一样,年纪越大越怀念故乡……”走得再远,廖静文仍然心系家乡。虽然仅在浏阳生活了6年左右,但她在90多年的人生中依然多次提起这个地方:“是故乡的大山让自己性格坚强,而故乡也是让自己魂牵梦萦的那条河流。”

永怀桑梓邑,衰老若为还。寻春林是市博物馆原馆长,也是社港人。现场,寻春林讲述了与廖静文为数不多的几次交往过程。在他的讲述中,廖静文不仅仅是一位家乡情深的在外游子,更是一位有大爱有大胸怀的“女先生”。

1992年,还在社港中学当校长的寻春林接待了一位特别的访客。这位衣着朴素、满面笑容的老太太除了在当地政府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以外,同时还详细地询问了学校的办学、师资力量和经费开支等情况。得知眼前这位老人是廖静文后,寻春林十分激动。

第一次见面,虽然时间匆匆,但廖静文给寻春林留下了十分关心家乡、关心教育的印象。

“无论在外多久,对家乡的思念永远都不会变。我现在哪儿都不想去,就想回到浏阳,到家乡走一走。”2012年10月3日,廖静文再一次回到家乡,来到社港镇政府、社港完小等地。这一次,她不仅为社港完小题名,还为社港中学留下了“桑梓情深,桃李增辉”的墨宝。

2015年6月16日晚,廖静文在北京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2岁。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浏阳,寻春林表示“廖静文”以另一种“大爱”长存——2018年6月10日,北京廖静文故居,徐悲鸿之子徐庆平与徐悲鸿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廖鸿华慷慨地向浏阳市博物馆捐赠了100件徐悲鸿、廖静文的文艺作品和其他物件。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打了蚕桑又插田。”寻春林回忆,在这次的捐赠物品中,有一幅作品是廖静文抄录的一首古诗。因为母亲的缘故,徐庆平与廖鸿华曾多次前往浏阳,因此对这片山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对此,廖鸿华解释:“母亲晚年十分怀念浏阳,九十高龄还回了一次浏阳。她抄录这首古诗应该是想起了曾经在浏阳乡村生活的场景吧,采桑插田这些农事于她并不陌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对家乡浏阳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得知浏阳建新博物馆之后,一直寻思着能为母亲的家乡做点什么……”

“我和廖静文女士接触得挺多,每次与浏阳老乡吃饭她都抢着买单,生怕怠慢了我们。而事实上,她又是节俭到有剩菜必打包的。这说明,她很看重浏阳。”“廖静文每次回社港,都在以实际行动帮助家乡,想为家乡做点事。”……分享会现场,廖静文的故交与亲友们娓娓道来。而廖静文的精神,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润泽着在场的每个人。

浓浓乡情,悠悠情思,谁也割不断那绵绵的故乡情。斯人已逝,或许对于廖静文而言,她已经化作了一条逆流而上的三文鱼,回到了故乡的怀抱。


浏阳市文联副主席、市档案和地方史志学会副会长刘正初主持分享会


油画家杨天羽回忆廖静文先生关心家乡美术学子的点点滴滴


浏阳市博物馆原馆长寻春林讲述廖静文先生一家关心支持家乡文教事业的感人故事


浏阳电视台记者喻华良回忆采访廖静文先生的细节


企业代表吴作清回忆与廖静文先生的交往,展示廖静文先生在故乡的照片


廖静文先生故里社港镇清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喻团结讲述廖静文先生的故乡情结


廖湘江讲述廖静文先生对家族晚辈的关心关爱

 

 

 

 

继承先生遗志,以一条河的姿态共同奔赴星辰大海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桑梓情深,桃李增辉。”对于廖静文而言,在有生之年多回浏阳看看,不仅是因为有着一颗游子之心,更是种下了一颗将徐悲鸿艺术精神发扬光大的梦想种子。杨天羽是浏阳的油画家,也是这次读书分享会的嘉宾之一。2006年底,因为浏阳市书画研究院成立一事,与廖静文素昧平生的杨天羽辗转找到了北京。听说杨天羽来自家乡浏阳且是为浏阳的美术事业而来,廖静文很是高兴,爽快地答应了这一请求。不久后,廖静文专程从北京赶回浏阳参加了揭幕活动。


 

 

“第二年,我们赶赴北京参观徐悲鸿纪念馆,向老人家提出了修复其社港故居一事。”让杨天羽没想到的是,向来关心家乡的廖静文再次表现出高风亮节,婉拒了修复故居一事的同时,委托浏阳市书画研究院在浏阳设立“徐悲鸿美术教育奖学金”,以奖励家乡具有美术天赋的学生和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除了关心浏阳学子,后来我到俄罗斯留学,也是因为廖老对浏阳艺术后辈的关照才促成的。后来,很可惜因为我留学的缘故,这个徐悲鸿美术教育奖学金持续了几届后被搁置下来了。”

“廖老的大爱一直都在。从2019年开始启动的廖静文奖学金已经颁发了五届,共有146名浏阳学子因此受益。”市文联副主席刘正初介绍,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徐悲鸿、廖静文伉俪的艺术精神,激励广大青少年美术爱好者发奋成才,2019年,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廖静文公益基金发起,联合徐悲鸿艺术委员会在浏阳设立廖静文奖学金,奖励年度考上艺术院校的浏阳籍高考学子。

吴松是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生,肖栋林是吉林艺术学院学生,他们都是第一届廖静文奖学金的获得者。在美术方面颇有造诣,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到浏阳工作。“在廖老的身上,我不仅看到了那种对于艺术的热爱,更想要学习她那种回馈桑梓的家乡情怀。作为一名艺术生,我也愿意用自己的所学来建设家乡。”吴松这样说。



廖静文奖学金获奖学子代表(吴松、肖栋林)发言

 

奔腾不息的浏阳河,不仅滋养着廖静文这样的至善至美之人,同时也吸引着申和平这样的“新浏阳人”在此安家落户。虽然没有与廖静文有过直接的交往,可因为景仰她的为人,擅长人物肖像画的申和平特意为廖静文画了一幅肖像画,以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与此同时,这些年的廖静文奖学金发放工作,申和平也一直在幕后做了许多的联络工作。

 


浏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申和平发言

 

“廖静文先生的事业是我们共同的事业,遵照她的心愿砥砺前行,才是对她最好的怀念。”曾义是社港镇党委书记,对于廖静文牵挂着的这片土地,他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他将对先生的缅怀,全部融入到了实际工作中:除了奋力建设社港外,更以文旅带动乡村振兴的方式着手将廖静文的出生地打造成美术写生基地。

 


浏阳市社港镇党委书记曾义讲话

 

市档案馆馆长、市地方志编纂室主任罗柱则表示,将尽自己所能挖掘更多廖静文的故事,让廖静文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传颂。

浏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市地方志编纂室主任、市档案馆馆长罗柱讲话

 

“听到这样多与先生有关的故事分享,也感动于浏阳对先生的热爱。对于廖老的故乡浏阳,我们会一如既往地给予关注与支持。”当天,徐悲鸿艺术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叶文婷、欧俊都奔赴浏阳参加了这场分享会。现场,叶文婷还转达了廖鸿华的感念:“请代我感谢各位莅临读书会的嘉宾和朋友们,其中很多人都是我母亲的老朋友了。母亲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读到她的书,在字里行间感受她对故乡的依依之情,感受她对朋友们的爱护与关怀……”

徐悲鸿艺术委员会代表叶文婷、欧俊发言

 

“廖静文的身上有着对家乡的大爱无疆,有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大德无私,更有着对艺术大责无悔的担当与追求。无论身前身后,她一直都在践行着这三个‘大’字。在艺术与生活这条长河中,她不仅是浏阳的骄傲,更是浏阳的福气。”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联主席赵理希望更多的浏阳人能以廖静文为榜样,继承先生遗志,以一条河的姿态共同奔赴星辰大海!


浏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联主席、市新闻出版局局长赵理讲话

 

 


 



 

参加读书分享会的还有:浏阳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主任汤建军,浏阳市融媒体中心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继斌,市文联副主席、谭嗣同文化研究会会长彭晓玲,市文联副主席、摄影家协会主席熊剑,市档案馆一级主任科员、市档案和地方史志学会副会长唐学雷,部分文艺家协会以及市图书馆、博物馆、卡乐书城、道远书院的负责人。

 

 

(本文原载于2023年12月28日《浏阳日报》)

作者:欧阳稳江

鸣谢:卡乐书城

摄影: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