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廖静文:真挚的爱情 深切的怀念
廖静文给读者的信
今天这篇文章是转载浏阳市博物馆的经典栏目“见字如面”的第八期,将由黄振英老师诵读廖静文写给读者的信,让我们一起用声音传承经典,致敬信仰。
 
黄振英
 
湖南省群文声乐专业委员会会员
长沙市音协会员
浏阳市音协副秘书长
国家级非遗项目“浏阳文庙祭孔音乐”市级传承人
 
 
廖静文给读者的信
1923年4月,廖静文生于浏阳社港。她先后求学于周南女校、金陵女子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地,1946年与徐悲鸿结为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直至1953年徐悲鸿去世。徐悲鸿去世后,廖静文开始着手撰写《徐悲鸿传》,经过近30年的努力,她于1982年写就了此书。在书籍付梓之际,她以徐悲鸿遗孀的身份回顾自己与徐悲鸿的恩爱岁月,百感交集,向《徐悲鸿传》的读者们写下了一封信。
 
亲爱的读者:
我怀着十分腼腆的心情,向你们呈献这本很不成熟的书。从悲鸿逝世以后不久,我便想写这本书。但由于种种原因,使我直到他逝世二十九年以后的今天,才得以实现这个愿望。一九五六年,我曾趁北京大学放寒假之便,到了悲鸿的故乡宜兴,看望了那些亲爱的乡亲们,并祭扫悲鸿父母的坟墓。这是悲鸿生前未能实现的心愿。他由于工作繁忙,二十多年没有回过家乡。我从北京乘京沪线上的火车到达无锡,然后,从那里转乘去宜兴的长途汽车。那天天气阴沉,下着小雪,散碎的雪花在寒风中旋舞,不停地扑打着车窗。我凝视窗外,凄伤地想起悲鸿十九岁时曾在这条路上,步行去上海寻找工作的情景。我仿佛看见他穿着蓝布长衫和戴孝的白布鞋,正顶着风雨,在泥泞的道路上低头走着……成串的泪水从我的眼眶中涌出来,我悄悄地靠着车窗哭了。......宜兴的冬天也依旧是风光明媚的,流水淙淙,田野一片碧绿。我很久很久地站在悲鸿故乡门前的河边,看着那些忧郁的浪花轻轻地拍打河岸,一面在想象中,追寻着悲鸿青少年时代的影子。我也曾登上树木葱茏的南山,寻觅悲鸿当年的足迹。我还曾睡在悲鸿儿时睡过的小屋里,侧耳倾听那遥远岁月里传来的婴儿哭声……深夜难眠,我便起床,伏在那没有玻璃的窗棂上,默默望着窗外寂静的田野与柔和的月光,幻想悲鸿会沿着月光走到我面前来。......我曾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伫立在黄浦江边,在滚滚的江涛声中,我仿佛听见悲鸿在说:“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呵!”......一九五七年,我开始担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在工作中,我继续收集有关悲鸿的资料,为撰写悲鸿的一生作准备。......一九七三年,周总理派人来看望我,并亲笔写信和我洽商恢复徐悲鸿纪念馆的事。读着周总理关怀的信,我止不住又哭了。泪水滚滚地流到我的唇边。我的嘴唇牵动着,发不出声音。多少悲痛的往事都一齐涌塞在我心里呵!从那时起,又是九年过去了。在经历了数说不尽的磨难和痛苦后,我终于能亲眼见到徐悲鸿纪念馆重新建成,他的墓碑重新修复,而我能执笔写成此书,内心的愉快是难以毕述的。......在写作此书时,悲鸿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目。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放下笔来,伏案而泣。我对悲鸿的爱是深沉的,永生难忘。谨以此书作为一束洁白的、素净的鲜花,敬献在悲鸿的墓前。
廖静文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于北京
 
 
廖静文
 
在徐悲鸿去世后,廖静文没有被悲伤所击倒,而是如徐悲鸿所说的一样“在山穷水尽的地步自拔”。她不仅将徐悲鸿的两个孩子拉扯大,还将徐悲鸿遗作一千二百幅及其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书画一千余幅、图书、图片、碑拓、美术资料等万余件全部捐赠国家,把徐悲鸿留给她的唯一住宅改建成徐悲鸿纪念馆,宣传徐悲鸿的艺术成就,传播徐悲鸿的艺术理念,在中国的美术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廖静文先生的生活里处处是徐悲鸿的印迹,被人称为“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的女人”。但她并没有将自己束缚于“小爱”之中,而是把“小爱”转化成了对民族文化的“大爱”,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重读廖静文先生给读者的信,感动于她对徐悲鸿先生深切的爱情与怀念。见字如面。